读取中,请稍候

00-00 00:00:00
--.--
0.00 (0.000%)
昨收盘:0.000今开盘:0.000最高价:0.000最低价:0.000
成交额:0成交量:0买入价:0.000卖出价:0.000
市盈率:0.000收益率:0.00052周最高:0.00052周最低:0.000
国安达:2023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下载公告
公告日期:2024-04-23

国安达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国安达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规定和其他内部控制监管要求(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合国安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办法,在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我们对公司2023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一、重要声明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规定,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其有效性,并如实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公司董事会的责任。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法律责任。

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由于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局限性,故仅能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此外,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风险。

二、内部控制评价结论

根据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不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董事会认为,公司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根据公司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公司未发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自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发出日之间未发生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论的因素。

三、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情况

(一)内部控制评价范围

公司按照风险导向原则确定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单位、业务和事项以及高风险领域。截止2023年12月31日,纳入本次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包括所有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单位。公司在确定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时,全面考虑了公司及所有部门、下属单位的所有业务和事项,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业务和事项包括: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投资和担保业务、财务报告、合同管理、信息与沟通。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主要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投资和担保业务等方面。上述纳入评价范围的单位、业务和事项以及高风险领域涵盖了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方面,不存在重大遗漏。具体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业务和事项包括:

1、公司治理和组织架构

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分别按其职责行使表决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做到职责分工明确和相互制衡,确保公司决策、监督和执行等各方面规范有效运行。

股东大会依法行使公司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通过董事会对公司进行管理和监督,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向股东大会负责,依法对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重大决策问题进行审议并作出合理决策。同时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其中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公司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情况,指导和协调内部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负责监督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对董事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公司管理层负责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事项,主持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及时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保证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2、发展战略

公司基于对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行业发展等的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经由董事会进行充分审议和研究论证,制定公司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明确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总经理办公室对公司发展战略加码并宣导至公司各部门,确保公司战略有效落地。

3、人力资源

公司根据发展战略,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预测,建立人力资源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能力框架体系,优化人力资源整体布局。公司与全体聘用人员均签订劳动合同,同时明确关于人员录用、员工培训、辞退与辞职、工资薪酬、福利保障、绩效考核、晋升与奖惩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4、社会责任

公司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公司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立了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重视安全生产投入,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公司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产品质量要求,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5、企业文化

公司多年发展经营过程中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使命,坚持“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的价值观念,构建“一切只为平安生活”的经营目标,以“国之利器、安达五洲”为发展愿景。公司通过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实际行动向员工传递公司文化价值观,加强公司整体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公司将文化建设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

6、资金活动

公司建立了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对于资金活动中不相容岗位设置相分离,定期盘点票据以及银行存款对账,随时关注资金状况。公司制定并严格执行资金

管理有关制度,建立资金风险监控控制流程,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科学确定投融资目标和规划,执行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审验等有关管理制度,强化资金活动的集中归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运行。

对于公司募集资金的管理,公司通过制定有关制度明确规定了募集资金的存放、使用、投向管理、使用的监督以及变更报告等方面,做到募集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募集资金安全及依法使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7、采购与付款管理

公司已建立健全采购管理制度,明确了采购业务过程中的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确保生产经营的安全有序进行。

公司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机制,确定合格供应商清单,对于采购物资建立多种合理方式确定采购价格,并严格检验采购物资确保满足生产质量需求。对于采购付款环节,公司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力,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内容,保证采购付款准确、合理、及时。

8、资产管理

公司建立了资产管理有关制度,规范各类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流程,明确各业务环节的职责权限和岗位要求,确保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对于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保管和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重视固定资产的定期维护和更新改造,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处于良好运行状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盘点相结合确保账实相符和资产完整,检查储存条件,防范资产安全问题的出现。公司定期对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先进性进行评估,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更新换代,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9、销售业务

公司建立健全了销售业务管理制度,从销售计划制定、市场开发、销售定价、订单管理、客户信用管理、收入确认核算、回款管理及绩效评估等相关流程进行规范和控制,明确销售业务流程中各主要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最大程度的控制了销售业务风险,确保销售目标的实现和资金回笼。

10、研究与开发

公司专注于社会公共安全设备及器材制造的研发与工程化应用研究十余年,持续保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在行业及应用领域的领先型和引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科技竞争力。

公司高度重视持续研发工作,根据发展战略,结合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要求,深入调研并进行充分论证,科学制定研发计划,从技术人员管理、研发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开发输入、设计开发输出、验收评审与结题、保密措施、研发成果转化等强化研发全过程管理,规范研发行为和研发费用的发生和归集,不断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公司长期与应急管理部消防研究所、国家电网、国内知名储能集成商等保持良好的研发合作关系,合作过程中明确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研究成果产权归属等事项,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11、投资和担保业务

公司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及投资和担保有关内控制度,公司对外投资坚持审慎原则,进行前期实地考擦、调研、可行性论证等工作,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防范投资风险,规范投资后管理要求以及退出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同时公司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控制担保风险。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无违规担保行为,无损害投资者及公司利益的情况发生。

12、财务报告

公司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以真实交易和事项以及完整、准确的账簿记录等资料为依据,确保公司报告期内财务报告合法合规、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

13、合同管理

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合同管理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中合同签订、合同管理、合同执行以及财务人员等有关人员的权责要求,对合同的拟定、审核、签订、履行、变更及解除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

14、信息与沟通

公司通过ERP系统、OA系统及内部局域网等实现内部资源信息的有效整合及共享,确保信息的及时沟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促进

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同时,公司重视与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外部信息。上述业务和事项的内部控制涵盖了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方面,不存在重大遗漏。

(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依据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公司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结合公司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评价办法组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公司董事会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认定要求,结合公司规模、行业特征、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等因素,区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研究确定了适用于本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公司确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如下:

1、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缺陷等级认定标准
定量标准定性标准
重大缺陷1、资产负债表错报金额≥资产总额的5% 2、利润表错报金额≥营业收入总额的 6%1、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舞弊; 2、对已经公告的财务报告出现重大差错而进行的差错更正; 3、当期财务报告存在重大差错,而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未发现该差错; 4、公司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门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监督无效。
重要缺陷1、资产总额的2%≤资产负债表错报金额<资产总额的5% 2、营业收入总额的3%≤利润表错报金额<营业收入总额的6%1、未建立反舞弊程序和控制措施; 2、对于非常规或特殊交易的账务处理没有建立相应控制机制; 3、对于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存在一项或多项缺陷不能保证编制的财务报表达到真实、准确的目标。
一般缺陷1、资产负债表错报金额<资产总额的2% 2、利润表错报金额<营业收入总额的3%是指除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控制缺陷。

2、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缺陷等级认定标准
定量标准定性标准
重大缺陷直接或间接资产损失金额500万元以上1、公司经营活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2、媒体负面新闻频频曝光,对公司声

誉造成重大影响;

3、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严重

流失;

4、公司重要业务缺乏制度控制或制度

控制体系失效;

5、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未得到整改。

重要缺陷直接或间接资产损失金额200-500 万元(含500万元)1、公司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活动受到轻微处罚; 2、媒体出现负面新闻,对公司声誉造成影响; 3、公司决策程序导致出现一般失误; 4、关键岗位人员严重流失; 5、内部控制重要缺陷未得到整改。
一般缺陷直接或间接资产损失金额小于200 万元(含 200 万元)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控制缺陷。

(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整改情况

1、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整改情况

根据上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报告期内未发现公司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公司内部控制合理有效。

2、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整改情况

根据上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报告期内未发现公司存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公司内部控制合理有效。

四、其他内部控制相关重大事项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不存在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其他重大事项。

公司将继续强化内控建设,完善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随着经营状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规范,强化内部控制监督检查,促进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安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24年4月19日


  附件:公告原文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