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请稍候

00-00 00:00:00
--.--
0.00 (0.000%)
昨收盘:0.000今开盘:0.000最高价:0.000最低价:0.000
成交额:0成交量:0买入价:0.000卖出价:0.000
市盈率:0.000收益率:0.00052周最高:0.00052周最低:0.000
中信银行:主体与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2024年度跟踪评级报告 下载公告
公告日期:2024-05-14

联系电话:+86-10-67413300 客服电话:+ 86-4008-84-4008 传真:+86-10-67413555 Email: dagongratings@dagongcredit.com

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外文大厦A座3层 公司网站:www.dagongcredit.com

报告名称

目录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体与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2024年度跟踪评级报告

评定等级及主要观点被跟踪债券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主体概况偿债环境财富创造能力偿债来源与负债平衡外部支持评级结论

信用等级公告

DGZX-R【2024】00316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通过对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中信转债”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评级,确定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主体信用等级维持AAA,评级展望维持稳定,“中信转债”的信用等级维持AAA。

特此公告。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评审委员会主任:

二〇二四年五月十三日

评定等级
主体信用
跟踪评级结果AAA评级展望稳定
上次评级结果AAA评级展望稳定
债项信用
债券 简称发行额 (亿元)年限 (年)跟踪 评级 结果上次 评级 结果上次 评级 时间
中信转债4006AAAAAA2023.05
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单位:亿元、%)
项目202320222021
总资产90,524.8485,475.4380,428.84
贷款及垫款总额54,983.4451,527.7248,559.69
客户存款总额53,981.8350,993.4847,365.84
所有者权益7,346.756,858.306,426.26
营业收入2,058.962,113.922,045.57
净利润680.62629.50563.77
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770.760.72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8010.8010.73
不良贷款率1.181.271.39
拨备覆盖率207.59201.19180.07
流动性比例(人民币)52.0062.1859.99
流动性覆盖率167.48168.03146.59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998.748.85
一级资本充足率10.7510.6310.88
资本充足率12.9313.1813.53
注: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中信银行2021~2022年财务报表分别进行了审计,并均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中信银行2023年财务报表进行了审计,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从2022年第一季度起,中信银行将阿尔金银行纳入资本并表范围(含各级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指标)。

评级小组负责人:李 喆评级小组成员:王亚楠电话:010-67413300传真:010-67413555客服:4008-84-4008Email:dagongratings@dagongcredit.com

主要观点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银行”或“公司”)主要从事存贷款等商业银行业务。跟踪期内,公司市场地位仍然显著,融资渠道丰富,资产质量继续改善,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公司是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需要时获得中央政府支持的可能性很大;但另一方面,公司存款稳定性仍有待加强,且随着资金业务的拓展,公司资本充足率水平略有下降,未来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需求。

优势与风险关注

主要优势/机遇:

? 公司境内外分支机构覆盖广泛,且存贷款业务规模仍居于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市场地位仍然显著;? 公司是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且在A股及H股上市,可通过发行债券和同业融资等方式补充可用资金,融资渠道丰富;? 公司不良贷款余额以及不良贷款率均继续下

降,资产质量继续改善,且拨备覆盖水平继续上升,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司是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国内经济社

会发展和金融市场运行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时获得中央政府支持的可能性很大。

主要风险/挑战:

? 公司定期存款占比略有下降,存款稳定性仍

有待加强;? 随着资金业务的拓展,公司资本充足率水平略有下降,未来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需求。

评级模型打分表结果

本评级报告所依据的评级方法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版本号为PF-SYYH-2022-V.6.1,该方法已在大公官网公开披露。本次评级模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评级要素分数
要素一:财富创造能力6.67
(一)市场竞争力7.00
(二)运营能力6.10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1.33
要素二:偿债来源与负债平衡5.46
(一)盈利能力5.80
(二)资产质量6.35
(三)筹资能力7.00
(四)债务结构2.57
(五)保障能力分析4.87
调整项
基础信用等级aaa
外部支持0
模型结果AAA
注:大公对上述每个指标都设置了1~7分,其中1分代表最差情形,7分代表最佳情形。 评级模型所用的数据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最终评级结果由评审委员会确定,可能与上述模型结果存在差异。

评级历史关键信息

主体评级债项名称债项评级评级时间项目组成员评级方法和模型评级报告
AAA/稳定中信转债AAA2023/05/12王亚楠、文广垠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V.6.1)点击阅读全文
AAA/稳定中信转债AAA2018/12/18李佳睿、李鹏飞大公评级方法总论未查询到相关公开披露信息
AAA/稳定--2010/02/11孙华崑、张天宁行业信用评级方法总论点击阅读全文

评级报告声明

为便于报告使用人正确理解和使用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出具的本信用评级报告(以下简称“本报告”),兹声明如下:

一、本报告中所载的主体信用等级仅作为大公对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债项跟踪评级使用,未经大公书面同意,本报告及评级观点和评级结论不得用于其他债券的发行等证券业务活动。

二、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与大公、大公子公司、大公控股股东及其控制的其他机构不存在任何影响本次评级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审慎性的官方或非官方交易、服务、利益冲突或其他形式的关联关系。

大公评级人员与评级委托方、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之间,不存在影响评级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审慎性的关联关系。

三、大公及评级项目组履行了尽职调查以及诚信义务,有充分理由保证所出具本报告遵循了客观、真实、公正、审慎的原则。

四、本报告的评级结论是大公依据合理的技术规范和评级程序做出的独立判断,评级意见未因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和其他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的不当影响而发生改变。

五、本报告引用的资料均为已经正式对外公布的信息,相关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信息公布方负责。大公对该部分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不作任何明示、暗示的陈述或担保。

由于信息公布方提供/公布的信息或资料存在瑕疵(如不合法、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及无效)而导致大公的评级结果或评级报告不准确或发生任何其他问题,大公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论是对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或任何第三方)。

六、本报告系大公基于评级对象及其他主体提供材料、介绍情况作出的预测性分析,不具有鉴证及证明功能,不构成相关决策参考及任何买入、持有或卖出等投资建议。该预测性分析受到材料真实性、完整性等影响,可能与实际经营情况、实际兑付结果不一致。大公对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所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投资盈亏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七、本次评级结果中的信用等级自本评级报告出具之日起生效,中信银行主体信用等级有效期至2025年5月12日(若受评债券在该日期前均不再存续,则有效期至受评债券到期日),债券信用等级有效期为受评债券存续期。在有效期限内,大公将根据需要对评级对象或其发行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跟踪评级,且有权根据后续跟踪评级的结论,对评级对象做出维持、变更或终止信用等级的决定并及时对外公布。

八、本报告版权属于大公所有,未经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复制、转载、出售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须注明出处,且不得歪曲和篡改。

跟踪评级说明根据大公承做的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存续债券信用评级的跟踪评级安排,大公对评级对象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履行债务情况进行了信息收集和分析,并结合其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等因素,得出跟踪评级结论。本次跟踪评级为定期跟踪。被跟踪债券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本次跟踪债券概况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本次跟踪债券概况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单位:亿元)
债券简称发行额度债券余额发行期限募集资金用途进展情况
中信转债400134.0612019/03/04~2025/03/04用于支持中信银行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已按募集资金要求使用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主体概况

截至2023年末,公司股本为489.67亿元,其中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为96.89%(见附件1-1)。2023年4月28日,公司发布的《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国有股份无偿划转完成过户登记暨控股股东变更的公告》称,中国中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有限”)无偿划转至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控”)的公司A股股份28,938,928,294股、H股股份2,468,064,479股已分别于2023年4月27日、2023年4月26日完成过户登记,公司控股股东由中信有限变更为中信金控。截至2023年末,公司控股股东为中信金控,直接持股比例为64.14%;公司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仍为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集团”)。2023年以来,公司若干董事、高管发生工作变动。截至2023年末,公司董事会由9名成员组成,监事会由6名监事组成,高级管理层由9名成员组成,组织结构情况见附件1-2。截至2023年末,公司已在中国境内153个城市设立营业网点1,451家。跟踪期内,公司合并范围未发生变化,主要子公司情况见附件1-3。

关联交易方面,截至2023年末,公司及子公司对全部关联方企业的授信余额为1,438.80亿元

占资本净额比例为16.54%,其中最大单一关联方授信余额占资本净额比例为9.48%,均满足监管要求。跟踪期内,公司及子公司对全部关联方企业的授信业务中,关注类授信2笔,金额为10.29亿元,次级类授信1笔,金额为1.18亿元,可疑类授信2笔,金额2.18亿元,损失类授信2笔,金额为12.59亿元,其他授信均为正常类。

截至本报告出具日,公司在债券市场发行的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均已按时还本付息。

截至2024年3月末,累计已有人民币26,594,262,000元转为中信银行A股普通股,占中信转债转股前中信银行行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总额的8.9056767%;尚未转股的中信转债金额为人民币13,405,738,000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监管口径。

偿债环境

(一)宏观环境

2023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4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实现良好开局,全年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持续巩固和增强。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任务,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全年经济总体回升向好,GDP同比增长5.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制造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特征显著。政策组合拳有力有效,其中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2.2万亿元,增发1万亿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等。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政策利率,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加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发展,制定实施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方案,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各项政策协同发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发力,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GDP同比增长5.3%,其中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出口表现强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持续显著。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资金效益不断提升,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护航投资项目提速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资源优化配置作用逐步完善,注重引导资金流向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全年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持续巩固和增强。

(二)行业环境

202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继续平稳运行,但不同类型银行仍存在分化特征,随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导向的进一步确立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础将继续夯实。

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处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截至2023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规模分别为354.85万亿元和327.15万亿元,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和总负债的85.0%和85.4%。

我国商业银行继续平稳运行。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比继续下降,同时拨备覆盖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风险抵补能力仍较强,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存在分化特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区域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水平偏高。盈利水平方面,商业银行净息差继续收窄,资产和资本利润率均呈下降趋势,盈利稳定性面临一定考验。流动性方面,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仍显著高于监管标准,体现出较好的流动性风险抵御能力。资本充足性方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维持稳定,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同时面临资本消耗较大和资本补充方式相对有限的双重压力。

2023年以来,银行业政策继续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主线,一方面以“稳”字当头,促进商业银行围绕小微企业、“三农”、绿色金融、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引导商业银行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市场化方式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推动中小银行兼并重组等方式以化解区域机构风险。此外,银行业房地产信贷政策逐渐成为宏观政策调整优化的重点,商业银行要稳定房地产开

发贷款投放、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整体来看,商业银行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将继续夯实。

表2 2021~2023年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单位:%)
项目2023年2022年2021年
期末不良贷款率1.591.631.73
期末拨备覆盖率205.14205.85196.91
期末贷款拨备率3.273.363.40
净息差1.691.912.08
成本收入比35.2633.9732.08
资产利润率0.700.760.79
资本利润率8.939.339.64
期末流动性比例67.8862.8560.32
期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5410.7410.78
期末一级资本充足率12.1212.3012.35
期末资本充足率15.0615.1715.13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财富创造能力

(一)市场竞争力

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境内外分支机构覆盖广泛,且存贷款业务规模仍居于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市场地位仍然显著。

公司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境内外分支机构覆盖广泛。截至2023年末,公司在中国境内153个城市设立营业网点1,451家,且在伦敦、中国香港、悉尼等地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同期末,公司总资产、贷款总额和存款总额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排名仍居于前列,市场地位仍显著。

表3 截至2023年末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及存贷款情况(单位:亿元)
银行总资产贷款总额存款总额
招商银行110,284.8365,088.6581,554.38
兴业银行101,583.2654,609.3551,370.73
中信银行90,524.8454,983.4453,981.83
浦发银行90,072.4750,177.5449,846.30
民生银行76,749.6543,848.7742,830.03
光大银行67,727.9637,869.5440,945.28
平安银行55,871.1634,075.0934,072.95
华夏银行42,547.6623,095.8321,299.45
广发银行35,095.2220,732.0621,815.25
浙商银行31,438.7917,162.4018,686.59
渤海银行17,327.349,326.449,151.62
恒丰银行14,397.058,123.067,772.14
数据来源:根据各家银行2023年年报整理

(二)运营能力

公司加强个人存款业务推广,个人存款增长驱动存款总规模继续增长;同时,公司响应国家政策,继续加大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贷款总规模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3年末,公司整体存贷款业务规模继续增加。存款业务方面,公司通过进一步优化手机银行与个人网银等电子渠道的购买流程、丰富差异化存款产品需求选择、完善支付结算场景下的综合服务等方式扩大个人存款规模,个人存款规模同比增长13.47%,推动客户存款规模继续提升。

贷款业务方面,公司坚定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加强对普惠金融、实体经济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加大中长期贷款、制造业贷款等投放力度,2023年末对公贷款同比增长6.86%。同时,公司有序推动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个人信用贷款三大产品的发展,住房抵押、信用卡、经营贷款、消费贷款等个人贷款同比增长7.89%,共同推动公司贷款总额同比增长6.71%。

表4 2021~2023年末公司存贷款结构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
客户存款总额53,981.83100.0050,993.48100.0047,365.84100.00
对公存款39,323.6772.8538,075.3274.6737,642.7579.47
个人存款14,658.1627.1512,918.1625.339,723.0920.53
贷款及垫款总额54,983.44100.0051,527.72100.0048,559.69100.00
对公贷款26,971.5049.0525,240.1648.9823,361.7948.11
个人贷款22,838.4641.5421,169.1041.0820,538.2442.29
贴现贷款5,173.489.415,118.469.934,659.669.60
注:存贷款规模不含相关应计利息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公司贷款行业分布仍较为分散,客户集中度仍保持在较低水平,有利于分散风险。

截至2023年末,公司贷款行业分布结构保持稳定,贷款行业分布仍较为分散。公司继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制造业贷款增速相对较快。同期,受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国家关于房地产金融的调控与强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平稳有序开展房地产授信业务,公司房地产业对公贷款规模和占比均继续下降。

表5 2021~2023年末公司对公贷款主要行业分布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5,314.2419.704,913.0119.474,561.8219.53
制造业5,000.0218.544,195.0716.623,561.2915.2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345.7016.114,133.9916.383,811.8216.32
房地产业2,593.639.622,771.7310.982,848.0112.19
批发和零售业2,136.327.921,776.127.041,634.897.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92.015.161,498.915.941,440.536.17
建筑业1,160.994.301,033.354.091,056.334.52
对公贷款26,971.50100.0025,240.16100.0023,361.79100.00
注:贷款规模不含相关应计利息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023年末,公司单一最大客户贷款余额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余额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同比分别上升0.01个百分点和下降0.34个百分点,贷款客户集中度仍保持在较低水平,有利于分散风险。

表6 2021~2023年末公司客户集中度情况(单位:%)
项目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
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1.201.191.23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9.509.8410.15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公司表外业务由信贷承诺、资本承担和用作质押资产构成,其中,信贷承诺以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卡承担为主。截至2023年末,公司表外业务规模为30,275.71亿元,同比增长23.27%,主要是用作质押资产增加所致。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司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战略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同时,风险管理体系整体保持稳定。

跟踪期内,公司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通过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推动变革转型,战略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经营业绩、市场地位、综合实力、品牌形象明显提升。公司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研判内外部形式的基础上,制定了《中信银行2024~2026年发展规划》,聚焦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加强高质量金融服务。风险管理方面,公司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改革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深化审批体系改革、贷后管理转型、特殊资产经营平台搭建等多方建设,风险管理体系整体保持稳定。2023年以来,公司在高管准入管理、授信管理、贷后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被监管机构处以罚款。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公司继续提升ESG管理水平,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中信银行环境、社会和管治(ESG)管理办法》和《中信银行ESG管理工作方案》,明确未来三年ESG发展目标,进一步理顺全行ESG管理组织架构。偿债来源与负债平衡

(一)偿债来源

1、盈利能力

2023年,公司净利润继续增加,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较2022年保持平稳,盈利能力保持稳健。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60%,主要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利息净收入减少所致。受LPR利率持续下调、市场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等原因影响,2023年,公司资产端收益率水平继续下降,公司净息差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至1.78%,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4.72%。同期,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2.70%,主要是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所致。2023年,公司营业支出同比减少5.12%,主要是贷款及表外项目减值损失减少,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所致。同期,得益于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减少,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8.12%,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较2022年保持平稳,公司盈利能力保持稳健。

表7 2021~2023年公司盈利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2023年2022年2021年
营业收入2,058.962,113.922,045.57
其中:利息净收入1,435.391,506.471,478.96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23.83370.92358.70
投资收益258.34197.27174.11
营业支出1,310.011,380.741,389.88
其中:业务及管理费666.12645.48597.37
信用减值损失619.26713.59770.05
净利润680.62629.50563.77
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770.760.72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8010.8010.73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筹资能力

公司是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且在A股及H股上市,可通过发行债券和同业融资等方式补充可用资金,融资渠道丰富。

公司是中国人民银行遴选出的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之一,且在A股及H股上市,拥有丰富的融资渠道,可通过发行债券和同业融资等方式补充可用资金。截至2023年末,公司存续债券包括二级资本债、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等。

3、资产质量

公司继续加强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不良贷款余额以及不良贷款率均继续下降,资产质量继续改善;同时,公司拨备覆盖水平继续上升,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司资产主要由信贷类资产和证券投资类资产构成。2023年,随着信贷投放和投资资产配置继续增加,公司资产规模继续增长,资产结构较为稳定。

表8 2021~2023年末公司主要资产构成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
现金类资产4,164.424.604,773.815.594,353.835.41
同业类资产4,235.904.683,107.283.643,432.114.27
信贷类资产53,837.5059.4750,389.6758.9547,480.7659.03
证券投资类资产25,929.0628.6425,028.6929.2823,226.4128.88
小计88,166.8897.4083,299.4597.4578,493.1197.59
资产总计90,524.84100.0085,475.43100.0080,428.84100.00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023年以来,公司继续加强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截至2023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63%,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同比均继续下降,资产质量继续改善。公司对公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三个行业,上述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对公不良贷款总额的比例为58.07%;其中,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60.52亿元,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1.02个百

分点,主要是部分制造业受市场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竞争加剧、盈利下降,信用风险暴露有所增加。截至2023年末,公司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为75.11%,逾期90天以上贷款均纳入不良贷款管理。

表9 2021~2023年末公司贷款五级分类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
正常类53,468.7597.2550,031.9097.1047,036.2096.86
关注类866.691.57843.691.63848.901.75
次级类173.460.32365.400.71338.190.70
可疑类261.070.47214.690.42269.380.55
损失类213.470.3972.040.1467.020.14
不良贷款余额648.001.18652.131.27674.591.39
贷款总额54,983.44100.0051,527.72100.0048,559.69100.00
注:贷款规模不含相关应计利息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023年,公司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498.40亿元,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分别为207.59%和

2.45%,同比分别上升6.40个百分点和下降0.10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

证券投资类资产仍是公司第二大类资产,2023年,随着债券投资投放增加,公司证券类资产规模同比有所提升。截至2023年末,公司债券投资规模同比增长6.19%,主要是国债及地方债投资增加所致。同期末,公司对资金信托计划和定向资管计划的投资余额均继续下降,上述两项资产合计占金融投资总额的比例为8.76%。投资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3年末,公司计入第三阶段的债权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总额同比有所下降,共计485.16亿元

,占上述投资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为2.43%,已计提减值准备222.68亿元。

(二)债务及资本结构

公司继续加强负债管理,主要流动性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依然较强;但另一方面,公司定期存款占比略有下降,存款稳定性仍有待加强,随着资金业务的拓展,公司资本充足率水平略有下降,未来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需求。2023年末,公司负债总额同比增加5.80%,主要由于客户存款以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增加所致;负债结构保持稳定,仍主要由存款类负债、对同业负债和债券类负债构成。

包含应计利息。

表10 2021~2023年末公司负债主要构成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
对央行负债2,732.263.281,194.221.521,891.982.56
对同业负债14,772.3217.7614,707.1118.7113,514.3318.26
存款类负债54,676.5765.7351,578.6465.6147,899.6964.73
债券类负债9,659.8111.619,752.0612.409,582.0312.95
小计81,840.9698.3977,232.0398.2472,888.0398.49
负债总额83,178.09100.0078,617.13100.0074,002.58100.00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存款期限结构方面,截至2023年末,公司定期存款占比略有下降,存款稳定性有待增强。

表11 2021~2023年末公司存款按期限类型分主要构成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
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
定期存款28,704.7853.1727,987.8054.8924,522.1151.77
活期存款25,277.0546.8323,005.6845.1122,843.7348.23
注:存款规模不含相关应计利息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公司继续加强负债管理,维持合理主动负债结构,优质流动资产储备充足。2023年末,公司主要流动性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依然较强。

表12 2021~2023年末公司流动性情况(单位:%)
项目监管要求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
流动性比例(人民币)≥25.0052.0062.1859.99
流动性覆盖率≥100.00167.48168.03146.59
净稳定资金比例≥100.00108.29107.64106.01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跟踪期内,公司通过利润留存以及发行金融债券,推动资本净额继续上升,但随着资金业务的拓展,加权风险资产规模继续增长,加大对资本的消耗,公司资本充足率同比略有下降,未来随着业务的继续拓展,公司面临一定的资本补充需求。

表13 2021~2023年末公司资本充足水平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监管要求2023年末2022年末2021年末
资本净额-8,698.538,320.877,858.11
加权风险资产-67,277.1363,155.0658,095.23
资本充足率≥11.0012.9313.1813.53
一级资本充足率≥9.0010.7510.6310.88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008.998.748.85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外部支持公司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市场运行具有重要影响,预计在需要时获得中央政府支持的可能性很大。公司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众多且覆盖范围广,总资产规模在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位居前列。此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3年9月发布的2023年度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公司按系统重要性得分位于第二组,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市场运行具有重要影响,预计在需要时获得中央政府支持的可能性很大。

股东支持方面,公司实际控制人中信集团实力雄厚,为其未来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公司与中信证券、中信保诚人寿等中信集团金融子公司在债券承销、财富管理等领域密切合作,协同联合融资规模突破2.1万亿元。

评级结论

综合分析,大公维持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等级AAA,评级展望维持稳定。“中信转债”信用等级维持AAA。

附件1 公司治理

1-1 截至2023年末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单位:亿股、%)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持股数量持股比例
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国有法人314.0764.14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境外法人121.3624.78
中国烟草总公司国有法人21.474.39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国有法人10.192.08
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法人2.670.55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境外法人1.790.37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有法人1.690.34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证红利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其他0.600.12
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法人0.310.06
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国有法人0.270.06
合计-474.4396.89
注:1、上表中部分股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或一致行动关系。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是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根据《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股东增持本行股份的公告》,截至2023年10月11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合计持有中国建设银行57.32%的股份; 2、中信金控为中信有限的全资子公司,中信有限为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截至2023年末,中信股份及其下属子公司(含中信有限、中信金控)合计持有中信银行股份32,284,227,773股,占中信银行股份总数的65.93%。中信金控直接持有中信银行股份31,406,992,773股,占中信银行股份总数的64.14%; 3、冠意有限公司(Summit Idea Limited)确认,截至2023年末,其通过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有中信银行H股股份2,292,579,000股,占中信银行股份总数的4.682%。冠意有限公司为新湖中宝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除上述股份外,新湖中宝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香港新湖投资有限公司通过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有中信银行H股股份153,686,000股,占中信银行股份总数的0.314%。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2 截至2023年末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1-3 截至2023年末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子公司情况

(单位:亿元、%)

序号子公司名称注册资本持股比例取得方式
1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75.03(港币)100.00股权投资
2信银(香港)投资有限公司18.71(港币)100.00股权投资
3浙江临安中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人民币)51.00股权投资
4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40.00(人民币)100.00股权投资
5信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50.00(人民币)100.00股权投资
注:经监管机构批准,信银(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银投资”)回购并注销中信银行(国际)所持有0.95%股权,该项股权变更于2023年3月3日正式完成,股权变更后信银投资为中信银行全资子公司。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附件2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指标

(单位:亿元、%)

项目2023年2022年2021年
主要财务数据
期末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4,164.424,773.814,353.83
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6,138.245,575.944,958.10
期末发放贷款和垫款53,837.5050,389.6747,480.76
期末债权投资10,855.9811,354.5211,702.29
期末其他债权投资8,886.778,046.956,518.57
期末其他权益工具投资48.0751.2847.45
期末资产总计90,524.8485,475.4380,428.84
期末吸收存款54,676.5751,578.6447,899.69
期末负债合计83,178.0978,617.1374,002.58
期末实收资本(或股本)489.67489.35489.35
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7,346.756,858.306,426.26
营业收入2,058.962,113.922,045.57
利息净收入1,435.391,506.471,478.96
净利润680.62629.50563.77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181,950.66-753.94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87-1,158.73-2,067.88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31.02-325.392,199.18
主要财务及监管指标
净息差1.781.972.05
净利差1.751.921.99
成本收入比32.3530.5329.20
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770.760.72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8010.8010.73
期末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1.201.191.23
期末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9.509.8410.15
期末不良贷款率1.181.271.39
期末拨备覆盖率207.59201.19180.07
期末贷款拨备率2.452.552.50
期末存贷比101.86101.05102.52
期末流动性比例(人民币)52.0062.1859.99
期末流动性覆盖率167.48168.03146.59
期末净稳定资金比例108.29107.64106.01
期末资本充足率12.9313.1813.53
期末一级资本充足率10.7510.6310.88
期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998.748.85

附件3 主要指标的计算公式

指标名称计算公式
现金类资产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同业类资产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信贷类资产发放贷款和垫款
证券投资类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款项类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新金融工具准则下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债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债权投资
对央行负债向中央银行借款
对同业负债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存款类负债吸收存款
债券类负债应付债券(含同业存单)
净息差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净利差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成本收入比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平均总资产回报率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不良贷款率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拨备覆盖率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贷款拨备率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存贷比贷款总额/存款总额×100%
流动性比例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流动性覆盖率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核心负债依存度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采用中信银行定期报告

附件4 信用等级符号和定义

4-1 一般主体评级信用等级符号及定义

信用等级定义
AAA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极低。
AA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违约风险很低。
A偿还债务能力较强,较易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较低。
BBB偿还债务能力一般,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违约风险一般。
BB偿还债务能力较弱,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很大,有较高违约风险。
B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大地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风险很高。
CCC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度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风险极高。
CC在破产或重组时可获得保护较小,基本不能保证偿还债务。
C不能偿还债务。
展望正面存在有利因素,一般情况下,信用等级上调的可能性较大。
稳定信用状况稳定,一般情况下,信用等级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负面存在不利因素,一般情况下,信用等级下调的可能性较大。

注:除AAA级、CCC级(含)以下等级外,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

4-2 中长期债项信用等级符号及定义

注:除AAA级、CCC级(含)以下等级外,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信用等级

信用等级定义
AAA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极低。
AA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违约风险很低。
A偿还债务能力较强,较易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较低。
BBB偿还债务能力一般,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违约风险一般。
BB偿还债务能力较弱,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很大,有较高违约风险。
B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大地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风险很高。
CCC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度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风险极高。
CC在破产或重组时可获得保护较小,基本不能保证偿还债务。
C不能偿还债务。
注:除AAA级、CCC级(含)以下等级外,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

  附件:公告原文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