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中,请稍候

00-00 00:00:00
--.--
0.00 (0.000%)
昨收盘:0.000今开盘:0.000最高价:0.000最低价:0.000
成交额:0成交量:0买入价:0.000卖出价:0.000
市盈率:0.000收益率:0.00052周最高:0.00052周最低:0.000
华设集团: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报告 下载公告
公告日期:2022-07-30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使用

可行性分析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华设集团”)拟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募集资金。公司董事会对本次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运用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本次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本次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40,000.00万元(含40,0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投资于以下项目:

单位:万元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投资总额拟使用募集资金金额
1创新研究院建设项目34,527.2528,000.00
2补充流动资金12,000.0012,000.00
合计46,527.2540,000.00

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前,公司将根据项目进度的实际情况以自筹资金先行投入上述项目,并在募集资金到位之后用募集资金置换先期投入的自筹资金。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后,若实际募集资金金额(扣除发行费用后)少于上述项目拟以募集资金投入金额,在最终确定的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范围内,公司将根据实际募集资金数额,结合公司经营情况及项目建设情况,调整并最终决定募集资金的具体投资项目、优先顺序及各项目的具体投资额,募集资金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筹解决。

二、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的相关背景

(一)数字经济加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求稳步构建智能高效的融合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水平,加快推进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物流、环保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政公用设施和建筑智能化水平;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求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数据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构建数字孪生城市。

同期,交通运输部出台《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大力推进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发展,通过先进信息技术赋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

伴随数字城市、数字交通等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出台。面向未来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聚焦具有前瞻性、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数字化产品研发,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挑战。

(二)绿色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推动行业低碳发展

“十四五”是我国“双碳”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绿色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持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大幅降低碳排放及环境影响,促进能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开启绿色低碳之路的关键。

202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将“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作为重要主题。交通运输行业作为能耗和碳排放的三大行业之一,低碳发展已势在必行。未来交通行业将进一步调整用能结构,推广低碳交通装备,调整运输结构,大力发展水

运、轨道等低碳或多式联运,同时推进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改造,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综合运输的效率,提供更多的节能、环保、低碳的交通运输服务。2022年3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综上,为加快推进“双碳”战略落地,围绕“零碳”目标加速构建高效、低碳、绿色、智能的交通与城市运营体系,瞄准绿色低碳新赛道,着力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方面发展,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三)车路协同与新基建构建自动驾驶新空间

从自动驾驶全球技术趋势来看,采用“单车智能+网联赋能”的发展路径已成为共识。通过“网联云控”,将“聪明的车”与“智慧的路”相互协同,形成智能汽车、路侧智能设施、云计算的“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的智慧交通生态系统,加速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在车路协同体系下,道路体系架构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信息交互、自动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新技术道路综合体。通过路侧设备实时感知和收集车辆的行驶状态和道路状况,再通过泛在网络实现智能公路各实体之间的互联互通,运用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对数据进行动态交互,信息挖掘和智能决策等一系列处理,从而为车辆、驾驶员、管理者等参与者提供全面高效的信息服务。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提出要加强智能网联技术攻关,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达到50%,到2030年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超过70%。2020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自动驾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测试验证取得重要突破,出台一批自动驾驶方面的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建成一批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

落地。2022年8月起《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施行,标志着国内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随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双智”城市纷纷试点落地,车路协同将在我国加速发展,市场空间广阔。此外,与车路协同类似,在我国内河航运中,也正在开展船岸协同和船舶自动驾驶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具有较强的发展前景。

三、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必要性

1、适应和响应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趋势,实现公司转型发展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带来企业发展新挑战。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主体与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向,据相关预测数据表明,至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产值占GDP比重将超过60%,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进入价值创造环节,为行业发展、技术研发、市场消费等方面注入新鲜活力。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同行业的跨界融合,行业界限进一步模糊,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在交通、城市等领域迅速渗透,逐步形成了新商业模式和生态圈。无论是政府部门对于数字化治理的迫切需求,还是市场消费者对于智慧场景的应用需求,都对交通和城市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带来企业发展新机遇。交通运输是支撑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做好交通运输“碳达峰”和“碳中和”事关国家气候战略全局和交通强国建设大局。碳达峰碳中和对交通行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目前我国交通碳排放占全国整体碳排放的10%左右,且1990-2020年增速达到8.3%,明显高于全世界交通碳排放的增速(2.1%)及我国整体碳排放的增速(5.6%),交通运输的碳中和发展任务艰巨,整个交通链条所涉及的能源、制造、技术、人才、企业发展都将进行全面的迭代升级。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我国将在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造方式、新型低碳材料应用、新能源装备、新能源建筑、低碳平台打造、交通碳监测/碳检测/碳捕捉等多个方面迎来大量的新兴业务市场机遇。

公司作为交通与城市领域全专业链和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咨询公司,坚持“规划设计为入口的创新企业平台”的总体定位,始终以市场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通过不断完善经营模式,保持业绩持续稳定增长。本次创新研究院建设项目适应和响应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趋势,贴近市场与客户,围绕业务拓展、资源整合和价值链延伸等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化”“绿色化”“产业化”发展,为公司推动新专业、新产品线、新商业模式奠定基础。

2、进一步完善公司研发和转化体系,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本次创新研究院建设项目,公司将最大化集中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资源,以“数字化”“绿色低碳”等为研发重点方向,充分结合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按照关键技术突破、系列产品研发、产业深化推广的发展路径,在基础设施数字化、交通大脑、智能建造、绿色低碳、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等方面形成一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进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其中:

在基础设施数字化建造方面,加快形成工序管理、数字施工、智慧检测、质量管控与评价、交工验收、竣工验收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并围绕基建云、数字化设计软件产品线及其SAAS化服务、数字化施工、建养软件产品线及其SaaS化服务、CIM基础平台、基础引擎技术研发、工程数字化智能硬件设备研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系统研发、基础设施数字勘察技术研发等方面,加速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在大数据研发应用方面,通过“数据+模型+可视化交互”中台建立,重点围绕交通和城市模型、数据中台、智慧大脑等方面研发,拓展延伸“交通一张图”、“规划辅助分析平台”、“大数据运行监测及评估平台”等系列化产品。

在低碳新能源方面,重点围绕新能源技术应用集成、绿色交通关键技术研发、零碳建筑技术开发应用、绿色建造与绿色运维等进行系统研发,在零碳枢纽、零碳服务区、零碳港口等领域重点突破。

在车路(船岸)协同与自动驾驶方面,重点围绕“5G+车路协同服务”、车路(船岸)协同产品终端研发、车路(船岸)协同运行监测系统研发等方面,开展产品研发和产业孵化。

本次创新研究院建设项目建成后,公司将进一步完善知识平台、数据平台、创新平台、孵化平台,以客户为中心制定数字化战略,重新梳理业务及服务流程,以创造性的、高效的技术手段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强化公司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司运作效率,有效提升公司产能和效能。

(二)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可行性

1、公司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

公司一贯重视技术研发及业务创新。近三年,公司承担科研项目456项,形成了一系列核心的科技成果。公司现有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同时,公司拥有交通运输部认定的“水下隧道智能设计、建造与养护技术与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智能交通技术和设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与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国家民航总局认定的“民航机场安全与运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行业级研发中心,以及11个省级科技平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21年末,公司累计荣获科学技术奖277项,设计和咨询成果奖913项,其中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8项。此外,公司主持设计的国内首条智慧高速公路——五峰山智慧高速建成通车,该项目形成的“新一代高速公路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亦获得2021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系交通领域科技最高奖项之一;同时,公司还参与编制了《江苏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公路工程BIM设计与交付标准》《智慧船闸建设技术指南》等多项行业或地方标准。

综上,公司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为本次募投项目建设提供了保障。

2、公司拥有优秀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公司持续推进“产学研设”结合,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专项人才。目前,公司基本构建了“精准选配、赋能成长、有效激励”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优化,凝聚了一批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和项目开发经验的人才队伍。

截至2021年末,公司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超过35%,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超过90%。同时,公司拥有研发人员共计97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7%以上。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团队、稳定的人才团队结构和完善的创新体系,为本次项目建设提供人才基础。

3、公司拥有丰富的工程咨询领域项目经验

公司作为一家全国性的具备交通全行业(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综合设计能力的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可提供从综合规划、项目咨询、勘察设计到科研开发、检测监测、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参与设计了超过6,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5,000公里的干线公路,超过1,000公里的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主持或参与设计了300多座特大型桥梁,其中6座为跨径超过1,000米的跨江大桥,以及70多座城市景观桥梁;设计了约3,200公里的四级以上内河干线航道和沿海航道,各类船闸80余座,完成了200余项码头工程及百余项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的设计咨询任务;承担铁路设计近1,000公里。同时,公司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传统基础设施的建造、管理和运行,通过加强数字化的新配套、新需求,增强传统交通业务领域转型动力与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强化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推动城市群都市圈的数字化以及在线一体化,进而推动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此外,公司依托多年交通环保全过程咨询的专业优势,提供生态环境咨询和工程服务,在“噪声防治、水体治理、土壤修复、固废处置”+“智慧环保”的“4+1”细分场景领域融合拓展。目前,公司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已取得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AAA级认证,于2021年荣膺“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企业勘察设计收入前100名”第5名、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第52名,并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级、部级、省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和咨询成果奖等。

综上,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工程咨询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勘察、咨询等经验,为公司本次募投项目建设提供支持,也为公司研发成果项目产业化并推向市场应用准备奠定基础。

四、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

(一)创新研究院建设项目

1、项目概况

为提升公司技术研发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拟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整合并扩充公司现有资源,新建创新研究院,以四大研发中心为单元,对各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大共性问题以及业务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项研发。

序号开展方向课题或项目名称研发课题内容概述
1基础设施数字化研发中心基建云在公司内外部数字化软件产品、SaaS服务、数字内容等资源整合、集成的基础上,实现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设计云平台,使公司未来交通、城建、水运、轨道等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智能运维与管养均在云平台上运行,实现全数字化过程管控,从而完全替代传统的设计与运维理念,通过工程建设运营的生产要素数字化整合、智能化提档升级,构建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的数字化产业互联网。
2数字化设计软件产品线及其SAAS化服务以提升基础设施设计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为目标,采用“数据+模型+方案+可视化交互”模式,通过物理仿真、智能算法、自动化成图算例等技术的运用,持续研发交通、城建、水运、地铁轨道和民航等基础设施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BIM正向设计技术、快速方案设计技术、可视化和三维仿真技术,打通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的BIM设计,定义全周期信息交换的模型交付标准。
3数字化施工、建养软件产品线及其SaaS化服务面向施工企业的迫切需求,补齐施工阶段BIM应用软件的市场空缺,包括迭代升级现有的公路工程改扩建交通组织设计与模拟仿真相关软件,研发施工进度5D推演类软件、施工工艺仿真模拟类软件、施工临建场地设计类软件、基于摄影测量的土石方现场算量类软件等软件产品线。
4CIM基础平台公司CIM基础平台定位于城市园区/社区/街道级数字化城市孪生系统,平台的可复制、可扩展、可迭代、可推广性强,是CIM城市数字孪生的基础(底层)信息平台模板。该平台拟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孪生(DigitalTwin)、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感知物联网(IoT)、卫星3D地形扫描、AI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具体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底板和数据中台研究开发;智慧城市应用层的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城管、智慧应急等软件系统;智能运维应用层的能耗监测、质量安全监测、环境监测、安全监测、交通监测、桥梁路网监测等软件系统。
5基础引擎技术研发包括基础设施建管养运数据标准研究,BIM+GIS数据中台开发和升级维护,三维图形和物理仿真模拟引擎等技术的
序号开展方向课题或项目名称研发课题内容概述
引进和消化吸收,模型数据轻量化技术研究,三维地形和地质建模技术研究等。
6工程数字化智能硬件设备研发运用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边缘计算、区块链、深度学习、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设施全周期丰富的应用场景下,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建管养运数字化采集技术及其软硬件集成系统;包括深基坑、高大边坡、大型结构物等安全监测无人值守技术和解决方案;智能传感设备的研究和产品开发等。
7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系统研发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对城市信息基础数字孪生模型底座的标准化、规范化、轻量化、自动化模型生成技术,城市道路塌陷沉降InSAR预警核心技术,大规模桥梁、隧道结构健康监测平台等进行研究。
8基础设施数字勘察技术研发综合运用航空航天遥感、倾斜摄影、多重三维激光扫描、全景影像等技术,完成现有高速公路数字化需求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车载激光扫描数据、倾斜摄影数据和重要道路交通设施的高精度地面复合激光数据和全景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生成道路沿线三维实景模型,实现快速化采集、轻量化处理、融合化建模、可视化管理、物联化集成、智能化分析、综合化运用等关键勘察技术与工程化方法研究。
9大数据研发中心统一完整的数据知识体系模型研发研究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行业数据治理的方法论以及一系列数据标准和规范;通过数据知识体系模型对数据中台、智慧大脑系统进行赋能,实现各类客户的大数据业务系统快速落地。
10数据中台研发研发贴合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台,全面提供从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共享交换、数据服务、数据应用的各种数据能力,并和统一完整的数据知识体系模型相结合,形成标准化、模块化、易迭代的大数据系统,高质量快速支撑公司各类业务应用,实现全面的数据智慧赋能。
11智慧大脑研发聚焦大数据智慧应用共性需求,构建集成自然语言处理、视频图像解析、语音智能问答、数据挖掘分析等功能的大数据通用算法模型库,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平台,提供规范统一的智能分析服务支持。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智慧大脑”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大数据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领域的融合应用。
12低碳新能源研发中心光储直柔技术应用集成研发研究光储直柔系统中光伏及储能系统的最佳配比以及直流配电柔性供电技术;发展光储系统、直流用电设备、交直流混合系统等全链条的产业化。
13绿色交通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研发绿色照明技术、用能设备能效提升技术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中的应用等关键技术与产品,打造绿色低碳公路、绿色低碳港口、绿色低碳航道、绿色低碳客货运场站、绿色低碳服务区等。
序号开展方向课题或项目名称研发课题内容概述
14零碳建筑技术开发应用以提升建筑运行阶段节能低碳水平为主要目标,围绕建筑被动式技术、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跨季节储能技术、污水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实现建筑零碳排放。
15绿色建造与绿色运维在智能建造技术、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BIM设计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对结构物选型、绿色标准化设计等方面形成指导,并将新技术应用到大型工程施工中,形成工业化建造示范效应。同时,在城市更新、城市轨道、智慧工地、智慧路面管控、桥梁结构智能检测、安全风险防控、信息系统开发等领域深入研究,强调对构造物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和运维,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养护管理技术,打造道路、桥梁、隧道、水下结构的运营养护期的结构检测、监测和养护决策平台。
16车路(船岸)协同与自动驾驶研发中心“5G+车路协同服务”平台通过此系统的构建,能够实现手机端与车载OBU的通信,以及通过交通数据平台的对接,实现多个交通场景下的安全提醒,比如行人过街安全预警、交叉口车速引导预警、恶劣天气预警、前方交通事故预警等场景,从而指导用户进行规避,高效的满足用户的行车需求。
17车路(船岸)协同研发测试平台通过各类异构传感器采集环境、道路、车辆等信息,借助多源融合感知、数据传输、边缘计算、云端管理、交通控制等技术,结合数字孪生实现道路交通态势虚拟化全息展示和双向实时互动,基于C-V2X实现交通事件预警、车速引导、信号控制等应用,为交通出行者提供实时精准的交通信息。
18车路(船岸)协同运行监测平台基于车路协同研发及测试平台,面向特定园区车路协同外场设备或船岸协同设备,开展车辆运行监测、运维管控、船舶运行监测、船舶智能管控等示范应用。

2、项目投资概算

本项目投资总额为34,527.25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23,613.05万元、设备及软件购置费4,176.9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292.05万元,基本预备费1,445.25万元。本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28,000.00万元。本项目投资概算的具体构成如下:

序号项目投资金额(万元)占投资比例
1建筑工程费23,613.0568.39%
2设备及软件购置费4,176.9012.10%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292.0515.33%
4基本预备费1,445.254.19%
合计34,527.25100.00%

3、项目审批及备案情况

截至本报告出具日,本项目备案、环评涉及的相关手续正在办理过程中。

4、项目经济效益估算

本项目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公司综合设计研发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为公司实际业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也为公司战略制定提供前瞻性指向。本建设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将体现在公司的实际经营成果中。

(二)补充流动资金

为增强公司资金实力,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支持主营业务持续发展,提高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公司结合行业特点、现有业务规模及成长性等因素,拟将募集资金中的12,00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五、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对公司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一)本次发行可转债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数字经济、智慧交通、绿色交通、新基建等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公司为公路、水运、市政、建筑等领域建设工程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方面的优势,整体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巩固公司的市场地位,增强公司的经营业绩,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二)本次发行可转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本次可转债发行完成后,公司的货币资金、总资产和总负债规模将相应增加。可转债持有人转股前,公司一方面可以较低的财务成本获得债务融资,另一方面不会因为本次融资而迅速摊薄每股收益。随着公司募投项目的逐步实施以及可转债持有人陆续转股,公司的资本实力将得以加强,资产负债率将逐步降低,偿债风险也随之降低。

募集资金到位后,募投项目产生的经营效益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体现,因此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但随着本次募投

项目的实施,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将得到强有力的支撑,长期盈利能力将得到有效增强,未来的经营业绩将会提升。

六、可行性分析结论

综上所述,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是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及公司发展战略作出的慎重决策,上述项目的开展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本次募集资金运用全部围绕公司主营业务进行,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有利于公司响应宏观政策需求,实现公司模式创新转型,进一步完善研发体系,有效提升产能和效能,持续拓展业务范围,培育新兴业务增长点,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及全体股东的利益,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

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7月29日


  附件:公告原文
返回页顶